原则:在选入的书目及其次序上,我们主要考虑的是该书:
(1)在国际学术界中的重要地位;
(2)对于中国思想发展的价值;
在选择时,特别考虑该书对于一般知识界的意义。因此尽可能选择那些超越了专门化的学科壁垒,对整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学者都有所裨益的著作。我们还针对译文质量做了一些评点,这些评点可能会显得过于苛求,但我们仍希望其不乏善意,因为我们深知翻译(尤其是学术翻译)实在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,而真实的批评对于译者、读者都会是桩好事。
(韦伯文选第2卷),甘阳编,李强译,三联书店,“社会与思想”丛书,1998年
韦伯《经济与社会》
林荣远译,商务印书馆,1998年
韦伯的这本著作(即通常所谓《经济与社会》)的结构和价值在战后德国的韦伯学研究中一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。虽然今天“它”已不再被视为是韦伯的“社会学遗嘱”,甚至不再被看作是“一本”书,而是一系列著述,但“它”仍与韦伯的《宗教社会学论文集》、《政治论文集》和《科学学说论文集》一同构成韦伯著作的主体。而这本韦伯选集的中译本,无论“编选”,还是翻译,都能够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,体现了严谨认真的学风。商务印书馆厚厚两卷的《经济与社会》大概要比三联书店这个单薄的版本,更有勇气。但全书仅正文第一页译注中介绍的五个人名,就几乎都与学术界常见的译法不同,颇令人怀疑译者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素养。而全书混乱的专业术语译名,诸多令人费解的句子,大概都提醒我们在这个学术译介面临日益紧迫的市场压力的情况下,“小的是美好的”。
冯克利译,三联书店,1998年
韦伯的这两篇演讲不仅是理解何谓“天职”的范例,同样也是理解整个韦伯思想与个性的关键。以充满激情的清醒态度来勇敢地面对现实,也许是我们这个世纪最欠缺的美德和能力,而阅读韦伯的这两篇演讲,即使不能因此就掌握这样的美德和能力,也至少可以感受到它们的力量。这两篇演讲曾有过中文译本,但现在的翻译可以说是最好的。尽管略有小疵,但翻译的严谨认真和流畅,在拙劣翻译盛行的今天,都颇为难得。但译者撰写的“代译序”,却多少令人遗憾。断定韦伯对科学不能建立价值表示失望,韦伯的“信念伦理”与“责任伦理”水火不容,以及韦伯的所谓实证主义精神和对文艺复兴时代完美个性的怀恋,大概更多是译者不太恰当的揣测之词,也许会对不够认真的读者有所误导。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在书中收入了有关韦伯的一些研究文章,这对读者会有所帮助,不过如果能将德文版韦伯全集中施路赫特撰写的编者导言一并收入,那就更好了。
蒋自强等译,商务印书馆,1997年
甚至出版社也没有预料到亚当·斯密的这本著作在中国学术市场中会有如此好的销路。不过,如果脱离了渗透着自然法精神和斯多亚气质的道德哲学,亚当·斯密眼中的“看不见的手”大概就真的会变成布罗代尔笔下充满阴谋的“资本主义”。因此,亚当·斯密的这本书不仅对于理解亚当·斯密的整个社会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,而且对于我们的现实,也不乏针对性。遗憾之处在于这本书的中文译本拖了十几年才问世。不过似乎为了证明这样的拖延还不够长,书中连最重要的概念“道德情操”都没有统一的译法,尽管全书翻译总体质量不错。也许保留“歧译”的唯一理由是有的译者和我一样,觉得“道德情感”是一个更好的译法。
何亚将、朱燕冰译,三联书店,“历代基督教学术文库”,1998年
卡尔·巴特以彻底的“神人二元论”立场,改变了当代西方神学思考和言说上帝的方式。《教会教义学》虽不像他的《<罗马书>释义》一样闻名遐迩,却也堪称当代新教神学的奠基之作。也许是过于突出上帝之言对人类之言的优先地位,直至巴特油尽灯枯,该著仍然是未竞之作。中文版《教会教义学》(精选本)的问世,必将为汉语神学言说上帝之言提供更多的思想资源。中文翻译寓典雅于平实,准确再现了巴特宏阔的神学叙事。